02
葉丙成

20年教改過後,台灣教育​困境如何翻轉?

精華回顧

intro簡介

1994年,在民間的積極奔走下,台灣的教育改革正式啟動。二十年來,歷經十一任教育部長與三位總統,教改帶給台灣的卻是大學生人數暴增、流浪教師、技職體系崩壞等亂象。然而這些亂象並沒有隨著政權的更迭而有所改善。更甚者,2014年時,原本被擱置的「十二年國教」在馬英九政府強力主導下捲土重來。但一年過去批評聲浪不斷,甚至連教育部長吳思華都坦言「十二年國教是倉促上路」。眼見這二十年來由官方所主導的教改幾乎可說是一敗塗地,近年來在台灣各地,已然興起一股新興的教改風景,這次則是老師從自己的教室啟動改革,「翻轉教育」應運而生。當中的靈魂人物臺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他對教改亂象有什麼看法?他所參與推行的「翻轉教育」又有哪些成果,能帶給台灣教育哪些啓發以及良方?

point of view節目重點整理

  1. 教改有些好東西,但應該讓老師決定怎麼教比較好

    今天不談翻轉教育,而是要談整體教育情況,談和基層、偏鄉老師互動,把了解到的問題反映出來。老師的教學是沒辦法被強迫的,因為他如果不是打從心裡面相信這樣教是對的,你強迫他這樣教是沒用的。

  2. 教育的改革應該由下而上,讓老師來選擇,不是上層強迫老師去執行

    最大的憂心不是老師不願意去做翻轉教育,最怕的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個縣市政府的某個長官宣布說這個我們從哪個幾年幾月幾號開始所有的學校都要開始做翻轉,所有我們的什麼的市什麼縣市國中全部都在做翻轉。那就完了。

  3. 台灣現在最大的危機是少子化和城鄉差距

    台灣一年的發展能需要15萬人,以前光是都會區就有15萬人,所以如果都會區教育弄得ok時,台灣發展是ok的。但少子化後就沒有足夠人才,在現在這個時代,每個孩子都是很重要的孩子,我們必需要更重視城鄉差距,用更有創意的方式來幫助偏鄉的孩子。

    台灣很多時候以前就靠那百分之一的人,就這些百分之一的人有很特別的想法,然後可以帶領台灣有很多不一樣的方向去發展。可是我們現在碰到一個危機是少子化了,人口乘以百分之一,那絕對人數是不夠的。

    我們沒有足夠的Talent去帶領台灣各式各樣不同的方向去發展,所以這個時候就變成是我們的教育到底有沒有辦法透過教育去把那個percentage把那個1%提升到3%甚至到5%

  4. 台灣是自主學習非常差的國家

    世界變化太快,新的技術一直出來如果我們的人都不願意讀書的話,不願意自主學習的話,他是跟不上時代的,台灣是不會有競爭力的。台灣每人每年讀書低於兩本。原因是讀書的胃口都被考試搞壞了。

    我們在學校都是被考試逼著讀書,一旦離開校園之後你就會覺得說,啊我都已經畢業了,我不用考試還讀書感覺虧很大,所以大家都不願意讀書,不願意去學習,我覺得這是另外一個台灣很重要的危機。

  5. 定偏鄉教育法

    城鄉差距很多,但是所有的規定都一體適用。我們應該把偏鄉的Case用一個不一樣的法律來規範,不要讓他跟都會區有一樣的規定,這就比較會有機會得到他需要的資源。

    所以可否定一個偏鄉教育法,讓某些情況對偏鄉比較好,享有比較多資源,用不公平來對待不公平。

  6. 靠唸書來脫貧的想法應該更改

    要靠唸書脫貧要念10幾年到大學,對於弱勢家庭是很困難的。所以與其透過學業脫貧,不如先培養一種技能,讓弱勢孩子學習一種技能來脫貧,比如說學寫程式,你可不用離開家鄉,可以在家裡接案當一個soho。

  7. 入學方法雖然重要,但是把學生教好更重要

    像台灣這個我覺得一個很值得關注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個107的課綱。我們看到台灣教育圈有一群夥伴真的是很熱血的這些老師,他們現在把這個焦點放在107課綱,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是台灣教育脫胎換骨的最後一次機會。希望這107課綱真的能做到適才適性,就是說讓孩子有更多的選修課程。

  8. 提升自主學習,可用市場機制處理

    台大去年開始有火星人計畫,就是尋找特殊科目非常厲害的學生。教育部應該對各個學校鬆綁,讓他們能夠有多點特殊選才,才能夠讓社會從考試主導的教育制度下掙脫出來。

  9. 花更多資源陪政府官僚

    我們應該把教育官員送到國外長一點的時間去學習更多新的技能、想法和技術。應該要花資源去培養教育的中階主管。把國外的新官店帶進來,讓他們做事情的時候不要一直用舊的官僚思維來看事情。

  10. 花更多資源陪政府官僚

    過去台灣教改著重制度,但除了制度的改革之外,怎樣讓老師能夠有熱情也同等重要。台灣有非常多的好老師,我們應該尊重這些老師,然後讓好老師經營社群,來感動其他老師。

  11. 給總統候選人的建議

    需要偏鄉教育法、行政鬆綁讓基層老師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