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不只是學生,老師也應該通過每年的學習課程更新教育知識及方法。
學生應該要具有思辨的能力,教學有的時候反而應該是引導的作用,給孩子空間去自己思考跟辯證,產生動力去自主學習,探索自己的興趣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導學生如何贏過別人,而是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我覺得無論是技職體系的重建和考試制度的再造都很重要。但我不認為學校 ( 尤其是高等教育 ) 是為了學生進入既有企業而作準備。應該訓練學生怎麼透過生活與觀察發現問題,並和不同年齡、領域的人組成團隊、整合資源,進而解決問題。但現在這類訓練都以民間或自發性的為主,並未列入正規教育中。
最重要的是台灣根本不重視「個體」的發展,學生到底「自己」是適合什麼,有著怎樣的才能;這社會、家庭、企業都要求孩子們要成為某一種特定的人,工程師、醫師、律師、能賺錢的人,這不是教育,是「生產」。結果就是一堆碩士學歷的機械工程師卻只想做高工就能做的設備工程師職位,不懂自己,只想賺錢。
除了改革教育制度,就業環境其實也是需要改革,這兩個一直都有很緊密的關係(像醫美現像),因為學習完需要有一展其才的空間,讓更多人可以學以致用。這包含多元產業(例如漫畫)、公司專注於專業能力,而不是看學歷、專業的尊重。
我認為培養學生開創性的思維是最重要的。人生中有許多問題,應該是要靠這種思維,去幫助自己找到答案、去執行、去做、去挑戰不可能,而不是只會背課本上的答案,出社會後沒得背就茫茫然。
目前的教育最缺乏讓學生探索知識以及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別忘記人會學習只有兩種動機:需要(解決問題)和想要(好奇心)
除了學習,心態也很重要
我認為學校不是托兒所,人格養成還是必須回歸家庭。家長不應該逃避責任,漠不關心孩子的成長,然後出事再來說「我孩子很乖的,一定是被誰誰給帶壞⋯」
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太追求讓學生寫出「正確答案」,扼殺了學生自由自在思考的能力。也讓學習的動機變得很低,讀書都不知道是在讀什麼。 家長自己也有對於小孩人生的「正確答案」,彷彿孩子不照著走,就是大逆不道。 我認為應該要尊重小孩子的意願,學習的目的應該是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想做什麼!
教育與生活不應該斷裂,連結起來比較不會產生學生不知為何而學的困境。
我覺得教育應著重在認識自己 認識世界 認識這塊土地 教育最終的目的 是讓每個人找到自身在這個世界上的立足點
我認為重新打造優良的技職教育體系
目前對技職教育還是不夠友善
我認為台灣的教育應該需要更多人關注,教育的方式可以多元化,相關的配套措施以及培育教師的方式要能夠跟進,過去失敗的教育改革並非政策內容不適當,而是毀在沒有充足的配套措施以及太容易受到政局改變影響。
我覺得最重要的讓現場的教師少做一點行政相關事務,或是有專門的行政人員處理。
我覺得應重新檢視教育資源的分配公正性,必須讓資源不足的一方可以確實的獲得幫助,讓弱勢孩童挖掘自己天賦的機會!
我認為好的教育方式,應該著重在引導、鼓勵學習,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不一定要侷限在上對下、教條式的教學方式。
我覺得應該改善社會大眾對於「很會讀書」就是「有前途」的看法,這其實是一種對於「做讀書以外的事」的歧視。
努力設法參與訂定目標, 這樣在執行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為豐富的收穫. 別再把所有人都綁在學校裡, 會踢球的就努力去踢球, 會煮菜的就專心去煮菜 因為長輩們所訂定的課綱和期望, 所以還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泥淖中逃不出
我覺得教育是團隊,而不是單打獨鬥,且要見賢思齊,彼此分享
我覺得,除了政策規劃要有遠見,也要有適度的補救措施.如何輔導這些教師順利就業(或轉去黑暗補教界),或派遣海外取得當地教師資格, 或轉職...等. 技職系統的重建,要有通盤的規劃,並加強操作與實用性. 不過,學生要有學習的覺悟,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然,再多的資源與管道,也是枉然.
我認為要先找出台灣教育的缺失是什麼。我們到底要的人才是什麼。另外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教育方式,但不是直接複製貼上。
我認為應當在國/高中加入基礎哲學課,訓練日常生活一定會用到且非常重要的思辨能力
教改問題就是人才問題,十二年的基礎教育可以讓孩子們「挖掘自己」、「知道自己的路」,想清楚當技術人員還是研究人員嗎。培養出多元的人才意志後,政府應思考補強十二年後要怎麼幫孩子們發揮自己,多元師資、教育資源、國際交流、志趣商業化等,能不能幫到這些辛苦養育的人才,創造多領域的台灣之光!
我覺得教授應該要能夠有條件創業。與學校和學界、國科會等的拆分比例要能夠透明清楚而且合理,鼓勵教授創新。
我覺得,選課制度應從高中開始實施,讓學生更早開發興趣與專長
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不斷地進行中的,甚至是全世界的一種趨勢,然而不斷的改革當中最重要的,也常被忽略的,其實是我們看待教育與學習的心當心態。有時候最大的問題並是不出在別的地方,而是自己。
我很想在學生階段找尋我的無限可能,但因學校的一些規定而沒辦法做到,我只能夠課餘時間去旁聽別的科系的課,但課與課的衝突太多了
教育的目標在提供營養的土壤,啟發下一代豐富多元的「想像力」與「包容力」,因應於未來人生。
我覺得大學的必修、選修比例,以及修課所佔時間應該要重新調整。讓學生有更多自由學習的機會。
我認為從國高中開始就應該有較彈性的時間分配
我認為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課業,卻忘了如何生活。
覺得當學校把教育當成服務業來要求教師,教師又如何能夠理直氣壯的面對學生與家長的奧客行為
我覺得應該要鼓勵師院裡頭最有熱情的老師去小學任教
改變教育之前,應該先改變勞工環境。勞工環境不佳,家長就會把教育小孩的責任推給學校,或變成怪物家長;事實上很多教育的基礎仍需家長親自負責。
教育就是學習和成長,教學相長,師生共同學會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幫助自己和大家一起成長。
我覺得談教育要把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分開
我覺得 台灣的教育=考試教育
生命中的不管是家人、朋友、不熟識的人,都應該用一種『我應該可以扶助你』的角度去反應和面對。認識『對立』、『敵對』,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教育,也可以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發展。
我認為該因應體制外教育模式進行規範,例如自學團體或其他教育模式可取得同等學歷。
我覺得不應該強行推動十二年國教
環境的不友善,造就許多問題。
我覺得一綱多本不是問題,主要還是考試的方式太單一才會讓家長、學生、老師三方無所適從
我認為我們不應該想著要消滅明星高中
我認為台灣的教育預算應該要更高
想要品質就要有足夠的資源,我想台灣教育應該擁有更多的資源
教育要成功,要靠老師引導學生找到天賦!!!
推動改革,大量經費必然是第一步,在來是有偉大志向的人要有共識,這樣在推動上會順利許多,祝改革成功:)。
我覺得不善於利用網路教學的老師 會成為教育改革的ㄧ大阻礙
我沒有幾乎沒有在義務教育中獲得過學習的快樂
我覺得國小應規劃研發部門,統籌所有創新教學之運作,做有效評估,並發表出去
我認為考試領導教學沒有問題,但考試本身設計有問題
我認為教育是可以用商業模式來經營的。政府管太多反而限制實驗教育的可能。
我認為台灣的學校必須被真正的背企業化整合,開放讓民間具規模的企業併購學校,而且是放手併購,私立的該做,國立的更該做,學校獲利強的,您也可以買企業,企業強的,你也能夠買學校,學生畢業本來就必須去企業,企業本來就該培養人才,魚與水的關係,是時候該檢視了。
我認為必須先取消聯考,甚至大中小型的考試,在現在的世界,訓練理解力與思考力遠比記憶課程內容重要;考試=落伍,應該只存在字典 or Wiki 了
我覺得翻轉教育對於教育現場的老師可能會造成更大的負擔
我覺得這個時代的大學根本不必四年,兩年就夠了,一年實習。但學校收一樣的學費。這麼一來,大學可以用四年的 budget 教兩年就好,學生則是可以多賺一年實習,多賺一年全薪。
全世界只有台灣的中小學生下課需家長接送,造成學生普遍依賴家長,是國家幼苗競爭力低落的象徵。
學校不應該再叫學生打掃教室、廁所了,學生是付錢的一方,不是被管理的一方,在學校應該有效率的學習。掃地這種教育應該回歸由家長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