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林洲民

資本遊戲中,被犧牲的居住正義​該如何實現?

精華回顧

intro簡介

1989年,李幸長發動無住屋者運動,上萬名「無殼蝸牛」走上街頭並夜宿忠孝東路,要求合理房價與居住權益。「居住權益」首次躍上主流媒體,同時也讓政治人物與人民開始關注居住議題。25年來,無住屋者運動歷經三任總統,兩次政黨輪替,然而房價從未停止上漲。受薪階級的薪資無法追上房價,炒房卻成了全民運動,比起25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期間更發生如文林苑都更等爭議,讓居住議題更形複雜。2014年,「巢運」對居住政策提出挑戰,「居住正義」成為顯學,但到底該怎麼做,政治人物除了宣示打房、廣建社會住宅等承諾之外,對於落實居住正義並沒有發揮太大效用。台北市為台灣房價最高的區域,也是居住痛苦指數最高的地方。如何落實居住正義,台北經驗將是重要的參考依據。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林洲民有什麼錦囊妙計,我們禮拜三晚上見分明。

point of view節目重點整理

  1. 居住正義是什麼?

    居住正義的核心就是居住正義這四個字。居住是人權,正義是該有的。柏林20年的房價可以維持在同一個水準,但台北市是台灣的前段班,卻是世界的後段班(居住正義),當然要做居住正義。

  2. 要怎麼做?

    做不難,做對一次就可以做對一百次。我加入市府團隊前說我想做兩件事,一個是公辦都更,一個公共住宅,這是一體兩面。我們過去一年最重要的地方是多線同時進行,所以一年作了四年的事情,預計在第二年結束的時候,要開始興建兩萬戶公共住宅,用兩年的時間興建。

  3. 公辦都更具體計畫

    台灣成功的民營都更不多,因為涉及利益分配的問題。而公辦都更的重點是無利可圖,大家希望政府來做的原因是民間不會來做。而政府有的武器有兩個,一個是有民眾的資源另外一個是有都市計劃這個手段。

    在南機場,我們用都市計畫的手段把道路用地變更成為住宅用地。分母增加,容積率變多,多的,市府就把它興建成為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原來的住戶分配回去。這個其實是個很有創意,但是是在現有體制之下做到的,用都市計畫手段,做都市更新然後再推動公共住宅。

  4. 2016年台北都更元年

    接下來要開記者會,宣布明年是台北市都更元年,然後會有10個旗艦計畫。未必都做得完,但最大的心願是四年之後有個做事情的範本跟方程式,很多民辦都更可以跟著一起做。

  5. 台北市房子很貴還是沒解?

    我的有生之年,我沒有信心那個狀況會好,但重點是先住的有尊嚴,先把合理租金的公共住宅做好。在荷蘭人的思維,在德國人的思維,買房子從來不在他們的人生的目標之一,因為它有維持二十年不會漲價的公共住宅,巴黎亦然。

  6. 韓國首爾做得到,台灣台北也應該做得到

    韓國首爾26年前要開始做公共住宅的時候,大家也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但現在管理的Seoul Housing Corporation是資本額1450億,員工700個人的法人組織,市長直接任命董事長。到SHC的人,能力跟道德操守要接受最嚴格的檢驗,因為他要處理工程,處理預算。而SHC現在已經是一個銀行跑步要借錢給他的單位。他自己的資金運轉很成功,租房跟賣,跟所有的貸款的體制是相當豐富的。韓國人做的到,台北人要加油,但我覺得台北人有希望。

  7. 給總統候選人的建議

    絕對不要在中央跟地方畫一條線。地方之間,北北基,北北基桃宜,或著是桃竹苗等等的。台灣不大,跟荷蘭一樣大,人口跟荷蘭差不多,任何一個縣市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